八一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重生之跃龙门 > 第十七章 纠结的选择

第十七章 纠结的选择(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疑惑的李家明问了一问,真实原因倒很简单,今年靠棉籽壳银耳赚了六百多万的曾春,居然又开发出一种新技术——银耳漂白技术。不管是野生还是种植的银耳,本色都是淡黄色,黄色越淡质量越好。可这混蛋不知在哪听到那么一嘴,说治疥疮的硫磺香皂会让衣服褪色,居然琢磨着用硫磺把淡黄色的银耳变白。

凡事都不经琢磨,曾春琢磨来琢磨去,终于琢磨出了银耳的脱色技术。刚开始只是用硫磺熏制,后来还发明了用褪色剂、定型剂、增光剂,那生产出来的银耳可谓是其色白如雪、其质如玉,简直跟艺术品一样漂亮。看着桌上晶莹剔透的银耳,李家明阴着脸半天不出声,这玩意漂亮是漂亮,可这要吃进嘴的!

曾春还如以前样怕李家明,见他脸色阴沉沉的,连忙小声解释道:“家明,没有问题的,刚开始我用硫磺熏制,确实有股刺鼻的味道,后来我改成了食品褪色剂。定型用的是果胶就更没问题,小孩子吃的那种果冻,就是用果胶做的!”

利欲熏心!说得比唱得好听,就算是定型用果胶,但增光剂能无害?贪心不足!公司赚的钱还不够吗?光外贸香菇,一年就赚两三千万,分到他们每个人头上都近百万!

公司的生产与销售是分开的,生产的利润极低。当初县里答应了免税,又涉及到数千农民的就业问题,再加上李家出了三个北大生及两个在地委行署工作的子侄,这家公司被县里的财税口领导选择性地遗忘了。

也正因为被特殊照顾,‘山里人家’与曾春控股的‘远山’公司,获得了超常规发展的机会。半年之内,围绕着那两家小水电站,两家公司建成了六个生产基地,生产出了棉籽壳银耳八千五百吨。

然而也仅仅是超常规发展而已,公司并没有一夜暴富,因为棉籽壳香菇的技术压根就不是新技术,只是受制于目前的信息传播不畅和地方保护才没有扩散。曾春没有说谎,他确实是自己研发出了这项技术,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人都不知道,这项技术其实在十余年前,就由闽省古田人研发成功了。

以前银耳维持在高价,那是因为那地方的人团结,批发商不打价格战,种植户将技术秘而不宣。李家明他们的杂木银耳上市后,古田的大批发商不是没关注过,但买来一比较,就知道人家是用杂木生产的,受制于原材料的供应不可能做得很大,也就没有贸然发动价格战,将后来者赶出这市场。

可人性这东西,历来是最复杂的。重利之下,邓灏、陈东他们和古田人能有默契,不会轻易去打价格战,却万没想到邓灏和陈东的手下为了销售业绩、提成,会私下打价格战将古田的那些大批发商拖进战场。价格战历来是双刃剑,一旦开打就不可能收住,这一打也就把价格打得一塌糊涂。

公司赚了多少利润?

半年来,‘山里人家’与‘远山’公司,两家总赢利不到两千万,他们的销售公司交完税后,也只赚了三千多万纯利。这笔意外之财得分给曾春六百多万,刘新、帅勇、王贤成四百多万,李家明和他姐夫只能拿两千多万,而且他还得分给他两妹妹2\/3。

也算不错,有了这多出来的三四百万,公司的融资就可以悠着点,不至于让那些吸血鬼沾大便宜。至于妹妹们的钱,那是阿姨管的,李家明可不想让阿姨胡思乱想。

钱是赚到了,而且是意外之财,可公司的发展势头也终止了。由于价格战的原因,银耳跌到了零售价43元\/斤,而且还在缓慢下跌。可能这也是缺钱的县里,选择性地遗忘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领导们想让他们保住那千多户农民的饭碗,让政府的年终总结报告更耀眼一些。

这倒没什么,只要杂木香菇的销售不出问题,公司就能正常经营下去,无非是放弃棉籽壳香菇、银耳的利润,与同行们打价格战。市场份额这东西,只要你占住了,等行业洗完牌,还是能有合理利润的。可看公司报表的李家明很不解,特别是看销售公司的报表很疑惑,产品价格下跌本应公司利润迅速下降。古怪的是两个公司的报表上却明明白白地显示,两个公司的利润虽然一路急剧下降,但近一个多月却快速反弹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