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王朝的腐朽 > 第三百九十章 晋昭公(四)

第三百九十章 晋昭公(四)(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籍谈回到晋国,把这件事告诉了叔向。

叔向表示,王恐怕不能善终。我听说,喜欢什么,必然死在这上面。现在王把忧虑当做欢乐,如果因为忧虑致死,就不能说是善终。王一年之中有两次三年之丧,在这个时间与吊丧的宾客宴饮,有要求彝器,把忧虑当成欢乐太过分了,况且不合于礼。彝器的到来,是因为嘉奖功勋,不是由于丧事。三年的丧礼,虽然贵为王,服丧也得满期,这是礼。现在王即使不能服丧满期,宴饮奏乐也太早了,也是不合于礼的。礼,是王所奉行的重要道理。一次举动就丢失了两种礼,这就是丢失了重要道理。言语用来考核典籍,典籍用来记载道理。忘记了道理却言语很多,虽然举出了典籍,又有什么用呢?

冬,鲁昭公前往晋国,这是为了感谢晋国人赦免季孙意如。

十二月,晋国智跞前往成周,这是为了送葬穆后,籍谈作为他的副手。

等到安葬完毕,除去了丧服,周景王与智跞宴饮,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

周景王因此询问智跞,为什么各国都有礼器进贡,惟独晋国没有。

智跞向籍谈作揖,让他回答景王。

籍谈回答,诸侯受封的时候,都从王室接受了明器,来镇抚国家,所以才能有彝器来进献于王。晋国居于深山,与戎狄相近,远离王室,天子的威信不到到达,顺服于戎人还来不及,怎么能够进献彝器呢?

可等到周景王说起唐叔虞、晋文公所接受的王室赏赐,质问籍谈,他的祖先(籍黡)曾经是晋国的司典(掌管典籍),与董氏(晋国史官,董狐的祖先)共事,你身为司典的后人,为什么忘了呢?

籍谈不能回答。

等到客人退出,周景王表示,籍谈否认后代恐怕不能享有禄位了。举出了过去的礼制,却忘记了他的祖宗(数典而忘其祖)。

这是典故‘数典忘祖’的出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