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开局萨尔浒,翻盘难度有点大 > 第一百六十八章 倭国姓李(求追订月票)

第一百六十八章 倭国姓李(求追订月票)(第1 / 7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李献忠这也是成功的完成了一次“上洛”。

由于战争的关系,此时的京都城内显得有些凌乱,街道上满目疮痍。

不过倭国天皇所在的京都御所依旧完好。

这里也成为了京都最后一个没有向华夏投降的地方。

无论是效忠于天皇的保皇势力还是依旧效忠于德川幕府的武士,此时都聚集在了东边的建春门。

倭国的京都又被称作平安京。

公元794年由桓武天皇迁都至此,并以“平安”命名,寓意着和平、安定和繁荣。

这座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受到了中国古代长安城的影响,被认为是模仿了中国唐朝的京城。

其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朱雀路作为轴心贯穿南北,城市被划分为左右两京,即长安和洛阳,中间是皇宫,周围是居民区和商业区。

此外,平安京还借鉴了风水学的理念,选择了地势险要的地方作为都城,以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京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模仿了唐朝的京城,而且在城市规划上也尽力做到了与中国古代都城相似的效果。

尽管许多人此时已经是衣甲不整了,不过他们仍然手持着倭刀同铁炮,试图做最后的挣扎。

在这群残兵败将的身前则是一群手持棍棒的和尚。

倭国的僧侣与华夏不同,他们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不过,因桓武朝的建都和征夷两大事业半途而废,京内有的地方只修整了区划而来完成罗城等处的建设。

右京(长安)又是池沼星罗棋布的低洼地带,呈现一片“人家渐稀,几近幽墟,人去无回,屋坏不修”的景象。

因此,人家大都集中在左京(洛阳)四条以北的高岗干燥地带。

院政时期,又以流经左京极大路东面的鸭川以东白河为中心,建造了很多寺院和离宫,使得左京更加繁荣,因而倭国人总喜爱称京都为“洛阳”、“洛城”、“洛都”。

倭国的战国时期,那些大名带兵攻入京都被称为“上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