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49章 情报

第249章 情报(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最著名的自然是烽燧。

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

烽燧长城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并以此骄傲了好多代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赵、秦等诸侯国即已开始修筑长城。秦始皇连接原燕、赵、秦北边关口塞防,“延袤万余里”,屏障华夏,汉武帝经营河西,“筑城障列亭”,护卫丝绸交通.而后筑修葺之事历代不辍。至明代,河西长城的修建达到最高峰。不然怎么会有嘉峪关这样的名胜古迹.修长城是国力的体现,有家底怕被贼惦着就得修。不是你想修就修,那是需要银两和人力来造。“峻垣深壕,烽堠相接”,构建起最完备的早事防御体系。当今世界各国只要有家底的都在修筑新的长城。(未完待续。)

纸鸢发明于公元前的汉初,距今也有2000多年了,发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淮阴侯韩信。韩信是军事家,他是怎么想到发明纸鸢的?原来当时列侯陈豨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了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纸鸢一般人都能制作,也方便控制,所以一经发明,便在军事、间谍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纸鸢可以飞得老高,即便被敌方发现,也奈何不了,那时没有高射炮、导弹什么的,弓箭根本无法击落。唐朝时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谋反,围攻临洺城。守将张伾遂放纸鸢与朝廷援军取得联系。田悦当时也发现了飘过营房上空的纸鸢,知道是城内传递军情,赶紧找来“善射者”,但根本无法射落,纸鸢飞得“高百余丈”。

我国两宋时期,战争频仍,间谍备受青睐,这可以说是一个谍战频繁的时代。而作为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城,聚集了全国重要政府机构,是最接近中枢首脑的地方,因而成为各地间谍的汇聚之地。

时人曾感慨,天子脚下,哪里会没有外国间谍?官员王存也曾表示过担忧,说:辽人对我们朝中的事情了解得很详细啊!

政府为此曾多次下诏,公开招聘京城内外的能人来抓捕间谍,抓到一名赏钱三十万,还能够获得一定的功名。而知情不报或掩护间谍者,不单家长要斩首,妻子还会被流放。可见,当时间谍成为政府头疼的问题,所以才要下大本钱来打击。

当然,宋朝并非一味防御,它也在积极组建自己的间谍和反间谍队伍,并形成完整的体制。

至于说鲍鸿最关心的密电之类的变态玩意,出现的就比较晚了。其实理论说出来也就那样,关键是没人想到罢了。

著名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戚继光发明了作为密电的“反切码”。他专门编了两首诗歌,作为“密码本”。取前一首中的前15个字的声母,依次分别编号1-15;取后一首36字韵母,顺序编号1-36。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上号码1-8,形成完整的“反切码”体系。

使用方法大概是这样:如送回的情报上的密码有一串是5-25-2,对照声母编号5是“低”字,韵母歌编号25是“西”字,两字的声母和韵母合到一起了是di,对照声调是2,就可以切射出“敌”字。

当然,这些是属于隐秘传递的,还有各种明目张胆传递信息的玩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