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宋武夫 > 第三十一节 前阵

第三十一节 前阵(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两军交战,最令人觉得有压力的时候不是在开战后,而是在开战前。开战后陷入混战厮杀,杀红了眼什么都不怕,开战前的沉默静止却很折磨人。若是彼此只有千余人还好说,现下敌我各近万人,这样大规模的会战,站在最前一列的士卒是很有压力的,放眼望过去,对面乌压压的全是执着亮晃晃兵械的敌人,就好像是要以一己之力来面对他们似的,难保不会胡思乱想,若是胆小之人,只这个肃杀压抑的场面就会吓得他两腿发软,簌簌发抖,毫无斗志了。

鲁智深身边还是以和尚为主,其他的兵卒全是精选出来的勇士,打过很多场仗了,却是不惧眼前场面。

八千人列阵完毕,十五个小方阵立在地上不动。经过短暂的停顿,鼓声从中军传来。这鼓声先是平缓,节奏较慢,鼓点与鼓点之间的停顿较长,但随即,停顿越来越短,节奏变快,鼓声激昂起来。这是普六茹伯盛命令出战的军令。此时中军的传令旗们在左右、前后的摇动。

列在大方阵最前边的五个小方阵的军官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下达了相同的命令“前进,杀敌。”

第一排的五个小方阵、五千名宋兵开始向前行进。第二排的五个小方阵紧随跟上,接着是第三排。按理说,宋军步兵多,金军骑兵多,应该宋军列阵,等着金兵进攻才对。只是今时不同往日,普六茹伯盛还不知后军发生了什么,他急于打垮面前的金兵,然后反身去救援后军。

呼延庚对金兵的判断,就是要在山谷这里故伎重演,将宋军截断,然后集中兵力攻击中军。单双方的总兵力大致相当,金兵要是集中攻击中军,则其他部分会相对薄弱。呼延庚定下的策略,就是无论金兵如何布置,宋军各部以击破当面之敌为第一要务。全军的指挥权以中军最高。但若是队伍被截断,前军则以普六茹伯盛为主,后军则以宣赞为主。

虽然第三部就打着中军的大旗,但呼延庚并不在中军,在中军替呼延庚值守的是普六茹伯盛。他见到后路被截断,也没有慌乱,而是替呼延庚发布命令,集鲁智深、郝思文和中军三部,全力消灭正前方的敌人,再回头救援呼延庚。

整个前军组成的仍是一个方阵。此时若从半空望下,可见这八千人整体构成了一个大方阵,内部又有很多小方阵。一个又一个的小方阵排列得整整齐齐,组成了一个大方阵。每个小方阵都是每个指挥组成五个横排,每三个指挥组成一个纵列。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整个前阵共有十五个指挥,分作三排。

第一排的五个小方阵是由最精锐的五个指挥组成的,郝思文拿出来两个,鲁智深拿出来三个指挥。鲁智深亲自带领一个指挥在第一排的五个小方阵中位处中间,从左边数起是第三个。这个指挥以都为单位,每个都都是一个百人纵队。

八千人布阵,说快也快,说慢也慢,随着中军的鼓声和普六茹伯盛的将旗指挥,列阵最前的五个指挥的指挥使而调整本部的位置,或向外去一点,或向内靠拢一点,时而随着将旗和鼓声向前、向后小步移动。对面的金兵兵卒在金将的指挥下也组成了一个相应的方阵。

战鼓不但是对步卒的命令,也是对骑兵的命令,早先布置在阵外、掩护步卒列阵的三百余哨骑随着鼓声率先发动了对金兵的进攻。金兵中的女真兵人人有马,大队骑兵冲着这些哨骑直奔而来。几千匹马,一万余条马腿在地面上踏动,马蹄声如同滚雷,一阵接着一阵

这雷声让宋军的士兵有些惊惶,很多兵丁踮起脚尖,向着骑兵交战的方向打望。普六茹伯盛急下令:“全部立于本阵,跟上前队!后顾者,斩!左右顾者,斩!”大敌当前,交战在即,最忌兵卒左顾右盼,更忌兵卒向后看。他的这道军令得到了严格的贯彻,各个指挥的军官们接到令后,马上约束本部兵卒。

求收藏,欢迎拍砖,用砖头、红票、月票狠狠的砸我吧

两军列阵完毕。战场上安静下来。

鲁智深在宋军阵的前边,可以看到对面金兵列成的阵中旗帜飘扬,一员金兵的将领带着几个骑兵在阵前驰马而过,一边驰奔,一边举刀,大声地在说话。隔得远,他听不到这个将领在说什么,但料来不是在传递军令,就是在鼓舞金兵的斗志士气。

普六茹伯盛这边也派出了将校,从中军驰马到阵前,从左向右行,检查各个小方阵的阵型,并传达普六茹伯盛的命令:“大旗就在中军。今与贼决战,贼营不破,大旗不动!”

前线的宋兵扭头向后看。普六茹伯盛的中军在大阵之中,他的将旗就在这里,高高地耸立在下午的阳光中,迎风飘扬。宋兵多穿绛衣,如火。对面的敌人衣着不统一,但皆结着发辫,剃光前额。

传令的将校传令完毕,驰马奔回中军。鲁智深心道:“命令开战的鼓声该要响起了。”普六茹伯盛传令令道:“向前传:鼓声起后,不要急着冲锋,拿着兵器以正常行速前进,积蓄力气,当临敌还有百步之时再呐喊冲锋!”一个兵卒接着一个兵卒地向前传,直传到最前边的鲁智深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