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变化

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变化(第2 / 7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有大臣上书要把这个工业模式在其他地方展开,比如同样有大江的武昌,洛阳,杭州等地。

但是朱棣却没有同意。因为他还没有看清楚这个工业区的本质,却已经看到了这个工业区的可怕。

他绝对不会同意在京城之外,也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工业集群,这会给地方官员带来数不清的资金和资源,也有了造反的本钱。

如今这样的模式,其实是符合朱瞻基的计划的。

夹江工业区现在能发展的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吸整个大明的血,在供应这一个工业区。

虽然这三纵三横的道路基本都是以京城应天府为中心点,但是这种规划更符合如今大明的实际情况。

因为如今的大明,除了东南稍富裕,其他地区都依旧贫穷。特别是北方地区,当初打的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依旧没有能恢复过来。

在其他地区修路,是对资源的极大的浪费。以应天府为中心点修建道路,不仅可以把京卫,京兵迅速调集到其他地方,更能让京城的商业得到更大的资源支持。

朱棣现在就已经看出来了,当初朱瞻基告诉他,夹江工业区会比北明山铜矿给大明带来更大的利益,他还不相信。

但是现在,夹江工业区只是发展了两年多,却已经带动了整个天下的商业。

在大明的科研和技术实力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之前,在这种模式很容易被模仿之前,他绝对不会大力扩张,导致技术外泄。

他现在看似重心都集中在夹江工业区,但是实际上,他最重视的还是下马桥农庄的十个研究院。

只不过,这是个研究院除了医学研究院崭露头角,其他的研究院更像是朱瞻基拿自己的私房钱养起来的私人爱好。

朱棣现在都有些不知道该怎么来管理这个夹江工业区了,因为这里面有太多东西,他都没有真正看明白。

而这里又给他带来了极大了利益,一个工业区,现在每年给他带来的收益就要超过五百万两白银的纯收益,这已经超过了整个大明税赋的四分之一。

不到一县治地,能创造大明近三成的收益,要搁以前,朱棣是怎么也不会相信的。

但是现在事实摆在面前,朱棣舍不得这个钱袋子,哪怕看不懂,也只能听之任之,然后自己慢慢研究。

他现在唯一能搞明白的是,夹江工业区的发展,绝对不是复制几家同样的工厂就能模仿的。这是整个大明的技术,资源集中在一起,才出现的奇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