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西晋当太子 > 第151章 造船厂

第151章 造船厂(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华夏历来的帆船大都使用硬帆,硬帆一般都用细竹蔑或蒲草叶子编织。硬帆的好处是综合效率高,可以围绕桅杆旋转,甚至可以完全的利用各个方向的风。单位面积的硬帆和软帆相比较,硬帆对于风力的利用率远大于软帆。一般来说,同样的风力,硬帆的速度要比软帆更快。

但是,硬帆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硬帆是连接在一起的,无法分开悬挂,必须整体升降。因此,硬帆的重量一般都比较大,越大的船帆也越重,有的大船甚至“非数百人莫能举动”。因为这个原因,硬帆的面积做的不能太大,否则人拉不动。桅杆的高度也不能太高,否则桅杆的强度要受影响。

而西方船只使用的软帆因为帆面的综合效率低,不得不把桅杆建得非常高,而桅杆过高就又带来了桅杆的强度问题。为了增加桅杆的强度,又必须在桅杆上绑上众多的绳索,来增强桅杆的强度。这样的话,帆面就无法像中国式的硬帆一样围绕桅杆转动,有一部分的风他就无法利用上,就是利用上了,也由于它是软质船帆的原因,利用效率极其低下。

当然到了现代,除了为了旅游而建造的那些帆船以外,为了节省能源而在货轮上使用的风帆已经全部都是硬帆的天下了,不过现代的硬帆都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成的,完全电脑控制的硬帆。

看来古代聪明的中国人,及早的发现了软帆的缺点,而摒弃软帆船钟情于效率高的硬帆,这些大大超前的意识,却由于当时科技技术的落后,而没能形成事实上的优势。

司马遹一开始选择苍山船作为战斗用船,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来,五十料的战船,比较容易建造,技术上比较成熟。以西晋的匠人掌握的造船技术,完全没有难度。二来,是建造的速度比较快。按照船厂师傅们的估计,这样一艘苍山船,在人力物力财力保证的情况下,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工。如果同时开工建造多艘的话,速度更快。三来,是小船的龙骨比较容易找。对于一艘战船来说,龙骨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必须尽可能的用最好的木材。

大船的龙骨,需要坚固的巨大的硬木。这种硬木,越大越好,越长越好,树龄越大越好。如果有三百年以上的树龄,那就更好了。普通的几十年树龄的木材,如果用来做龙骨,不用多久,就会被海水侵蚀,从而腐烂掉。然而,三百年以上树龄的硬木,除非是到辽东的深山老林中去寻找,否则,在其他地方,根本很难找到。

有了战船就要有与之配套的战术,否则无非发挥出战船的威力,‘蚁多咬死象’、‘狼群战术’,这是海军初立,司马遹为其确立的海军作战原则。

以司马遹目前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建造大型战船。不过即使他造出来战舰,恐怕也没有人来驾驶他。没有一大批的熟练的水手,一大批的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根本无法艹纵大型的战船。

因此,一开始装备大量的小船,就可以为其锻炼大批的水手,大量的指挥官。而且几十艘小型战船的战斗力,未必比一艘大型战船差,关键是战术的运用而已。

而在古代这个使用材料被限制的年代,三种帆装各有各的好处,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环球航行来说,大型横置软帆最适应于深海远程航行;而对于一个区域内的货运而言,使用人数比较少的硬帆是比较好的经济的选择,这样可以节省运输成本。

而小型以速度见长的快船来说则是三角纵帆效果比较好。

过一番仔细思考之后,司马遹决定当前继续使用硬帆,同时在桅杆的顶端,增加辅助用的三角帆。等到技术成熟之后,再开发研制适应于远海航行的软帆!

而且,从战略角度来说,如果不急于进行远航的话,似乎也用不到大型战舰。

朝廷海军眼下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近海防御,即防备江东水军的袭击。因此,不需要太大的战船。相反的,考虑到巡逻、警戒的需要,战船的数量反而是更重要的。否则,无**换。

第二个,是确定船帆的类型。

“到底是用硬帆,还是用软帆呢?”

为了这个问题,司马遹也犹豫了半天。要知道船帆的选择,是战船非常关键的要素,由不得他不重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