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逆流伐清 > 第二百三十七章 京师暗战,伐倭之意

第二百三十七章 京师暗战,伐倭之意(第1 / 5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殿下,朝鲜若有诚意,岂能派一‘布衣臣’?”易成并不象朱永兴一般知道朝鲜敌视满清的历史,只是按照传统的礼仪作出怀疑。

“虽是‘布衣臣’,却能集中代表李朝的思想意识。”朱永兴喝着茶水,耐心地解释道:“一国之主啊,自然以持重为要。若轻举妄动,一旦蹉跌。岂不是有覆亡之祸?暂时隐忍暗助,不为满清所制。日后我军征战辽东时,当更有臂助。对此,孤倒是颇为赞同。”

“只是不知朝鲜国力真有其所说那么强大吗?”易成的这个怀疑倒是正确,什么精兵劲矢,闻于天下,的确是在大吹法螺。

“当然不是如他所说那般强大。或是吹嘘,或是不懂,或是自大。”朱永兴连连摇头,面有忧色地说道:“然其地理位置重要,可为我军提供立足之基。嗯。辽东啊,征战不易,却是难以避免。”

“辽东自古便是‘英雄百战之地,所谓虎步龙骧,高下在心’。殿下英明神武,

为了防备朝鲜反复,从皇太极开始,使用了质子策略,就是要朝鲜王室每年派出王子作为人质关在沈阳和北京。但是,这些被扣作人质的王子长年被关在北京,内心中就充满了对满清的仇恨。在他们回国继承王位之后,就打击功西派的势力,鼓动朝廷和百姓积极备战。

满清统治者非常清楚朝鲜内部的变化,为了取得朝鲜的信任,到了多尔衮和顺治时期,便相继送还了被扣作人质的王子,还继承了明朝的对外政策,把朝鲜列为第一属国。

但清朝善意的举动却仍然得不到朝鲜态度的好转,支持清朝的汉党遭到打击,西人党的首领宋时烈提出了北伐论,希图北伐清朝,恢复明朝。

只是北伐之事为清朝所知,马上派使臣前往查问,孝宗被迫将宋时烈和义理派人士放归山林,以后数年内不敢轻举妄动。到孝宗九年(1658),宋时烈再获重用,先出任赞善,又升任吏曹判书,将尊明反清的大旗高高举起,继续与孝宗重谋北伐大计。

而随着明军在西南的崛起,朝鲜王室的态度虽然还是以谨慎观望为主,却已经有暗中采取行动的意图,并有在内部彻底消除亲清派的计划。

必能光复幽燕,再捣虏巢,功业直超高皇帝。”易成见朱永兴似乎心情不畅,便恭维着以宽其心。

朱永兴苦笑了一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有如此简单?随便聊了几句,易成便告退,只留下朱永兴在地图前冥思苦想。

……………

朱永兴并不是特别清楚朝鲜国内各派的势力,但却相信朝鲜对南明的要求会很痛快地答应。

历史上,朝鲜王朝的士大夫严华夷之辨,在清灭明后,以中华正统自居,并号“小中华”。出于对满清的轻视和仇恨,李朝在国内搞复明北伐,对于中国的抗清武装常常寄予不切实际的厚望。最使其兴奋的当属“三藩之乱”。李朝君臣闻听吴三桂起兵,欣喜若狂,蠢蠢欲动,企图乘机报仇雪耻。

只是因为吴三桂太不争气,坐失良机,清朝很快转败为胜。形势见好,李朝才没敢轻举妄动。

正鉴于此,朱永兴才派出使者接触朝鲜,争取联合各方,置满清于空前孤立的地位。

对尹这个“布衣臣”,朱永兴也是和熙和春风拂面,亲切交谈,设便宴款待,赏赐礼物。最后派人送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