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财色 > 第九十二章 横店之行

第九十二章 横店之行(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原因无他。就是这位老大对于时局的把握也太精准了一些。

徐文荣以一家丝厂起家,在横店率先实行了政企分开,这在全县全省乃至全国是最早的一家,也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九八八年,徐文荣首先关掉了盈利的县筛网厂,关掉了织绸厂和丝厂地全部绸机,关停了三条喇叭生产线,对只有微利的羽绒制品福利厂实行兼并,转产了五家产品滞销的企业。对外租赁出十一家小型微利企业,把收回的资金投入新产品、新项目的开发。

同时,精简机构,压缩机关人员,镇办企业职工从七千余人减为四千余人,缓建办公大楼,压缩一切非生产性开支,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刀刃上。保证重点企业的发展。企业有效益的项目继续生产,做到整顿中有提高,调整中有发展。

徐文荣的一系列改革为横店企业地持续发展赢得了时间和资金,当柳市的危机来临时,许多企业陷入绝境,一大批乡镇企业滚鞍落马,停产倒闭。而横店却在资金严重不足,能源紧张,原材料涨价,受到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十四家企业被洪水袭击,遭受一千六百多万元特大损失面前,稳如泰山。

范无病既然想到了发财的路子,那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

建设影视基地,收益可是长期的,也难怪他如此上心,要知道这阵子国内的消费水平比较低啊!普通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几百元而已,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也都处在低位上运行,若是等到过了明年,邓公一南巡,国内大开发的热潮掀起之后,很多基础建材的价格都会飙升好几倍的,这个机会,他不会把握不住的。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选址的问题。

当然最好的地方就是横店了,只是不知道现在那里的情况如何,范无病决定先去探一探底细,然后再跟当地政府开价商讨购买地皮的问题。

虽然国内风景名胜区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有主儿的,正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就有古刹,和尚们把最优质的旅游资源都给占据了,剩下来没主儿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穷山恶水,至于像横店这里,范无病经过了解,得出一个结论来,这里也是属于后者的。

这人简直是个奇才。似乎他有预知能力一般。及时调整企业发展动向,使企业在柳市危机中化险为夷。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横店企业经过大调整后,上交国家税金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使横店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业和产品结构,形成以磁性材料、机械电子、针织服装、纺织印染、有机化工、制药、建筑建材、经济贸易等多种经营、多元发展的格局,由于产品的调整与升级换代,促进和带动了村联户办企业的蓬勃发展。

去年十一月,徐文荣成功地组建了浙江省第一家资产经营一体化,集工、科、贸为一体地乡镇企业集团--横店企业集团公司,由针织品、纺织丝绸印染、磁性器材、有机化工、医药化工、机电、经济贸易等七个行业子公司,两家科研所,五个驻外经贸单位,三十五家紧密型骨干企业,四百多家半紧密型和松散型企业所组成,它把横店所有企业,都按不同层次和方式联合起来,提高了横店企业的联合程度和总体实力,徐文荣使横店企业完成了以分散经营到集中调控的过渡。而宏观调控及规模效应很炔显示出来,工业产值从去年年的一点八亿元迅速上升到今年的三亿元。

“怪不得横店要夷平山头搞旅游开发,建影视基地,却还是有这个原因的。”范无病不由得有点儿佩服横店集团的当家人。

他拿到东阳地区的地形图之后,就发现这个地方实在不能说是风水宝地,倒是更接近于穷山恶水,真的很难理解在这一带会出现如此多地风流人物。或者真的应了那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了。

上海到横店,大概也就是三百公里的样子。但是路况不太好,范无病坐着车跑了大半天才到了东阳,然后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了横店。

说起横店来,就不能不提一个人,横店集团的当家人徐文荣。

范无病曾经非常认真地阅读过关于徐文荣地各种资料,他有一个感觉,似乎这位老大是重生的或者是穿越来的一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