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桀宋 > 第92章 二次变法

第92章 二次变法(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可是宋君偃不管这些旧贵族大臣怎么反驳,一席话就怼了回去:“察举制你们都可以举孝廉!为国家推荐人才,只要通过考耗科目的,寡人都会任用他们的!但是你们举荐的人才要是出了什么问题,你们这些举荐的官员都要被株连,一一治罪!”

好吧,这话算是把路给堵死了,看来宋君偃的铁了心地要在宋国实行察举制了。

不过公卿大夫们也不气馁,人才在自己家里有不少的嘛。贵族出身的子弟读书识字,满腹经纶,去考取一个孝廉和秀才还不简单吗?

至于举荐的人才会出现什么问题,呃,这个,叮嘱他们夹着尾巴做人好了。

就这样,实行了察举制的宋国,一下子吸引了不少别国士子的慕名而来。

宋国在年末的时候又一次颁布了变法的条令,深入改革。

宋君偃为了保证政令通达,也为了改变公卿大夫把持地方,任人唯亲的一些情况,决定在整个宋国实行察举制。

察举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被推荐的人在任期间一旦贪污受贿,或者玩忽职守,甚至于犯了大罪,推荐这个饶官吏应该被惩罚,甚至同罪株连也不为过。

宋国察举的科目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统一由国君确定。

孝、廉影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传闻中的宋国是礼仪之邦,又因为坑杀四万齐军降卒的事情被抹黑成了虎狼之国,现在实行的察举制无疑是给宋国正名了。

除此之外,李敖的二次变法,还规定了官吏的等级,由一品到九品,秩比的不同也决定了俸禄的差异。

一品大臣,则是相国、大都督和御史大夫,即三公,三公就是一品大臣,秩两千石。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斜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察举制的颁布,遭到了以来叔齐、鱼宵等众多旧贵族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此举会颠覆宋国的祖宗之法,不利于宋国的长治久安。

若是中央和地方录取了大量的孝廉,以为官吏,那么公卿大夫们安插在各地的亲信官吏还怎么混?不都得闲赋在家,丢了饭碗给别人让位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