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大明元辅 > 第220章 北洋远征(四)

第220章 北洋远征(四)(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原因很简单:这个年代最复杂的旗语就是京华的旗语,其本身是在高务实的坚持下由船舶系创造而出,先在京华内部施行,而后推广到南北两洋舰队及其跟随他们出海的民用商船。

而欧洲人现在还没有流行这玩意儿,或者说还处在极其原始的阶段。

京华乃至于大明的航海者们对于旗语的接受程度之高甚至让高务实都有些意外,后来他想了想,这大概和中国的历史有些关系。

据史料记载,早在中国古代早期就有了“旗语”这种手段并用于通信。商代的甲骨文有关于旗的记载,当时主要用作表明身份或指明方向,是一种最本色的旗语。

兵书《六韬·虎韬》记载:“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这说明旗在古代已用于军队作战。

这个原因之前已经说过了,硬帆不太怕逆风,顺风逆风的速度差别不算很大,而软帆则是顺风高速逆风拉胯。

而这艘“左翼轻骑兵”号由于有人工传动轴螺旋桨加成,曾在渤海试航时跑到过13节多,而且要知道的是,在渤海的海况下风力并不算很强。虽然因为人力原因,这个速度的时间保持不了太久,但通常来讲,其临时逃脱能力应该是举世无匹了。

原历史上中国在鞑清末期曾经建造了一艘中式风帆船“耆英号”,该船曾于1846年至1848年期间从香港出发,经好望角及美国东岸到达英国,创下中国帆船航海最远的纪录。

这艘耆英号以柚木制成,有三面帆,排水量达800吨,英国人对于全世界的造船行业水平都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曾经搞出过耆英号的技术参数。

在英国人的关注和研究下,他们认为耆英号最大理论航速达到15.3节,不过这仅仅是个理论。其最佳记录航速小于89节,最佳平均航速为56节,远航平均航速为3.5节。

最为后人熟悉的三国时期,旗语通信已运用到战船上。《太平御览·诸葛亮军令》记载:“闻擂鼓音,举白幡绛旗,大小船皆进战,不进者斩。闻金音,举青旗,船皆止,不止者斩。”

大明的陆师同样使用各类旗帜指挥作战,水师也会打旗,只不过在京华推出专门的旗语之前,大家并没有见识过用旗帜表述如此复杂的意思。

相反的是,旗语在国外——主要是欧洲——有记载的历史并不很长。一直要到1684年。英国人罗伯特·虎克(roberthooke)利用悬挂数种明显的符号来通讯,这才算是海军旗语的诞生。

不要小看这个记录,因为前文中所说京华其他战舰航速78节欧洲战舰航速69节等说法,其实都相当于是“最佳记录航速”,真正在航行过程中肯定都不会这么高。

而“左翼游骑兵”号与耆英号区别挺大,光是明面上可以一眼看出的就有飞剪舰首和超高主桅(耆英号主桅仅左翼游骑兵号一半高)的差别,甲板下或者准确的说是水平面下的船舱中还有螺旋桨动力,因此“左翼游骑兵”号的“最佳纪录航速”达到810节。

倘若把这条船放到时常有大风的大西洋去,很有可能跑出12节的高速来。而且这艘高速侦察舰的吨位还不小,有两千料左右(约排水量1000吨),比武装运输舰还大一点。

轮机舱内的各水手们都在热身,轮机长亲自带了两名船厂的技术工匠在检查主轴,除了不可避免的外伸部位渗水之外,其他一切正常。

得到各方面汇报之后的罗远下令:接近西班牙大珍宝船编队,左右炮门均提前打开,火炮就位,旗语打出“要求你舰停船并接受检查”之意——但他知道西班牙人未必看得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